“國家發改委醞釀的新一輪基本藥物價格調整幅度已經大概確定了。”《醫藥經濟報》記者近日從可靠渠道獲悉,本輪降價幅度可達30%~40%,相關文件可能將于本月內落地。文件出臺后將有3個月的過渡期。
由于各地執行基本藥物招標采購以來頻現價格混亂的情況,國家發改委此前透露了將對基本藥物價格進行大范圍調整的思路,并明確表示要加強企業自主定價藥品的價格購銷管理,嚴格核定藥品價格形成,建立基本藥物動態調整機制和修訂藥品價格管理辦法等四大措施。不過,具體的降價幅度卻一直未浮出水面。
此前國家已連續25次對藥品價格進行調整,但對治理藥價虛高的收效并不理想。而對于此次30%~40%的降幅,業內不持樂觀態度。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如此大幅度對基本藥物價格進行下調,最終將會導致普藥生產企業的生存愈加艱難,醫院藥價虛高的問題仍難從根本上解決。
“這樣的降價,可以形象地比喻為頭痛醫腳,而且是甲頭痛醫乙的腳。”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表示,醫改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以藥養醫的局面,而不是一味地對藥價進行下調。
某醫藥營銷人士對藥品營銷成本構成進行了粗略的分析,由此認為,在目前,藥品成本大約60%的費用都用于藥品營銷,并且這部分的費用不會因為國家政策改變或藥品價格下降而改變,因此,如果要真正砍掉價格虛高部分,就要先從這60%開刀。
“如果沒有從體制和機制的層面上來進行改革,單純地出臺降低藥品價格的政策,將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有些良心藥從市場上消失,因為在目前的機制和體制下,企業要保證藥品質量,需要保證固定的生產成本,一旦利潤空間太小,將無法保證生產的持續,最終會使良心藥消失;另外一種結果更加可怕,在藥品價格大幅下降之后,如果還能夠保證支出不合理的中間費用,那說明這種藥品很可能就是假藥。”相關專家對此指出,如果此次基本藥物降幅這么大,醫藥行業無論是制造業還是商業,都將遭遇新一輪的嚴峻考驗。
記者獲悉,由于擔心實施降價可能給醫藥產業帶來的巨大影響,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已經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對本次藥品價格調整進行重新審議。
(摘自《中國醫藥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