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司提出“創建學習型企業”的口號以來,各系統主管以上員工同志積極行動,從09年2月起認真深入學習了《你在為誰工作》、《沒有任何借口》和《細節決定成敗》三本書,并將讀書感想踴躍報到了培訓教育部。今后培訓教育部將陸續推出各系統創建學習型企業工作情況的專版,供同事們進行更廣泛的學習與交流。此次首先節選出四篇優秀讀書感想與大家共勉,它們是管恩霞同志的《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董海靜同志的《重新點燃工作的激情》、楊軍同志的《把工作留在昨天》和黃愛玲同志的《細節決定成敗讀后感》。希望全體同事堅持加強學習,轉變思維模式,將企業目標與個人追求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讀《你為誰工作》有感
在公司的培養支持下,學習了《你為誰工作》的前三章,感受頗深,受益菲淺。這本書從工作態度、對工作的認識、對薪水的認識、敬業等方面進行剖析,觀點深刻而細膩,令人折服,對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與此同時,也有一種聲音提出這本書是為老板而寫的,為統計階級服務,對此我有自己的感觸。
一、工作、資源是相互借力的關系
像王總講過的一樣,這個社會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 “利用”這個字眼很多人的理解都不是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字眼,我們可以試著把它改為“借力”。誠然,社會的進步,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人,“以人為本”已經是被大家接受的理論,公司發展靠人的力量,需要借助員工的工作成果來完成各項工作,所以公司在借員工的力。反之,員工在公司工作,公司給你工作的平臺,你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薪水,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同時借助公司的平臺來發展自己、鍛煉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是員工在借公司的力。身邊很多的同事在公司工作幾年,積累一定的經驗,便跳槽到外企或者其他單位,這就是向公司借力發展自己的一個很好的表現。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大家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不能片面的認為個人在為公司服務,生活在陰影下,如此工作的熱情不會高漲,處理事情的方面肯定會收到影響,阻礙個人的發展。
二、這些優秀的觀點對公司有利,同時對個人也有利,是雙贏的觀點。用作者觀點武裝起來的員工肯定受公司的歡迎,公司喜歡,我們可以看看身邊有那些優秀品質的員工哪個沒有得到重用,哪個沒有得到高薪?
(一)不為薪水而工作
相信這段話大家記憶猶新: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種報償方式,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更應該珍惜工作本身帶給自己的報酬。譬如,困難的任務能鍛煉我們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公司是我們生活中的另一所學校,工作能夠豐富我們的思想,增進我們的智慧。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工作是要獲得報酬,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但是不能總是處在這個最基本的需求上。更重要是獲得尊重、實現自我,能力比金錢重要萬倍,因為它不會遺失也不會被偷。這就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的鍛煉、積累。這也是在工作的重用方面。
引用作者的話,“我們無法命令老板做什么,但是我們卻可以讓自己按照最佳的方式行事;也許老板不是很公正,但是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做事要有原則。你不應該因為老板的缺點而不努力工作,埋沒了自己的才華,最終毀了自己的未來。”如此以來,把眼光放長遠,而不是緊緊停住薪水,認真的工作,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我們能不成功,還會為薪水而擔憂嗎?
(二)有些事,不必老板交代
工作需要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主動地工作的員工,將獲得工作所給予的更多的獎賞。主動的員工具備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一種主動的責任心,一種為老板細心考慮的忠誠。也正是這些,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工作中找到超越他人的機會,并在其中表現出勝任上一級工作,然后責任和報酬就接踵而至了。
主動負責,為老板考慮并非就是為了老板,這個過程實際是我們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開問題,以老板的思維考慮問題,那你做得就是老板要做的事情,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你就具備了作為老板的條件,你就可以做老板了。
不僅僅是這幾點,每個觀點都是在幫助我們糾正片面的思想,培養、提高你的能力,把你培養成優秀的人,培養成優秀的老板。這兒過程是雙贏的過程,對公司有利,更有利的是對自己。因為能力不會遺失也不會被偷,它將永遠屬于你自己。
所以,認真學習這些優秀的思想,把它融入日程的工作生活過程中,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等待著我們。
管恩霞
重新點燃工作的激情
-------《你在為誰工作》第4、5章讀后感
工作之余,認真學習了《你在為誰工作》第4、5章的內容。綜觀全書,作者用他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案例提出了我們每個人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問題,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細致的解答,使我對到底為了誰工作這個看似簡單卻從未深入考慮的問題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現就本書下半部分內容談一下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一、斬斷“借口”這條退路,勇往直前,我會做得更好。
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與生俱來,所以當遇到對自己不利的情況時會下意識的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找借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出現問題不是積極主動解決,總是逃避責任,整個人會變的沒有責任感、沒有效率,領導和同事難以對其產生信任。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更應該肩負的是責任,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社會責任。當我們把責任做為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時,我想任何借口都會自動消失的。
回顧十多年的職業生涯,有成長的喜悅、也有不少的遺憾,我總結我最大的收獲是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增強了,也許與所負責的管理范圍擴大有關,也許與職業操守有關。以前遇到棘手的問題難免會回避或向找理由推脫,但這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更逃避了鍛煉自我的機會。工作中只有兩種行為:要么努力挑戰困難,要么不停的用借口來辯解。我當然應該把解決困難做為提升自己的機會,鍛煉的機會多了,想不進步都難吶。這不僅提高了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堅定了我迎戰困難的信心。通過學習我更深刻知道“借口”的消極作用,我現在遇事會積極面對,而不是逃避,雖然也會遭遇挫折,卻不會影響到我的心態,因而公司領導給予的信任以及同事們給予的支持也增加了。
二、點燃工作的激情。
我很認同書中的一句話“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則有賴于今天的努力”,我更欣賞集團總經理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付出的積累就沒有成功的結果”,兩句話闡述了同樣一個道理----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我們終其生也不會取得轟轟烈烈的成就,因此隨著工作駕輕就熟,激情也往往隨之湮滅,我們滿足于平淡的生活,平淡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那里,也不清楚究竟怎樣才能找回曾經的激情?,F在我知道,當我們只把工作當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無論什么工作你都無法持久保持對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看,情況會完全不同。書中介紹了恢復激情的幾點建議,我認為很有幫助。
但書中提到“激情只能是從內燃燒,而不是從外促成”,對此我有自己的理解。激情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外因來促成的,這個外因可能是好的榜樣的影響、可能是一件事情的觸動、也可以是對他很重要的人的激勵。有了這些外因的促成再加上自己內心對成功的渴望,那么點燃工作的激情會更加容易。
我參加工作已十余年,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自認為對公司對同事是負責的,但已逐步缺乏對新事物的興趣,也許是需要重新點燃激情了,通過此次學習我覺得應該算一個比較有效的外因,會促使我挖掘工作的樂趣和意義,激起工作的激情,為工作更為自己。
借助于公司培訓的機會,我和我的同事系統的學習了管理方面的一些文章,確實受益匪淺,我們能夠將樸素的想法和專家的理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素養和水平,解除了思想的困惑,調整了心態,重新燃起工作激情。
董海靜
細節決定成敗讀后感
隨著《細節決定成敗》的學習的不斷深入,漸漸地對書中列舉的大量的事例所吸引,汪先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業對細節所起的關鍵作用做了深刻的剖析,無一例外的說明關注細節所帶來的巨大的效益。
我感觸頗深的是書中的關于微利時代要注重精細化管理的事例。我們都說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難,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尤其作為我們所從事的藥品行業,藥品的經營日漸突顯出零利潤,藥品價格的透明化,同行業的相互壓價與激烈競爭,拼的是藥品價格、是服務,是在狹縫中尋找利潤空間的細節的能力。藥品的生產也是這樣,尤其是國家進行限定價格的藥品,不同的企業做的結果就表現出差異化,我們進的原料是市場價,而產量的差異就明顯地影響著藥品的成本,批量越小,成本越高,看著幾十千瓦的空調連軸轉,而車間只生產不到設備最小產量的藥品,這樣的藥品雖然銷售出去了,實際上還是賠錢的,我們沒有仔細去做最佳的成本比較分析,對待計劃只是各部門分開考慮,缺乏精細化統籌管理,甚至不考慮成本,這樣哪來的效益呢?
第二個給我感觸頗深的例子是機會存在于細節之中,很多的應聘者因為不注重作為細節考試的的課題而與夢寐以求的職位失之交臂,我想如果是我,會做的比他們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廠里你做到看到一個煙頭隨手揀起來了嗎,看見一個凳子倒了給扶起來了嗎?看見一個流水的水龍頭給關死了嗎?看著白天走廊的燈亮著隨手給關了嗎?假設這些不經意間的小事也作為一個考題,我們可能都不一定能考慮的到。這些小小的細節恰是考驗員工素質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沒有經過這樣的考驗就入了公司,通過這次培訓,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素質。
注重細節,能給企業帶來效益,相反地也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齊齊哈爾二藥事件就是一個例子。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工業原料二甘醇代替丙二醇,而引發死人的醫療事故。我們知道在藥廠生產中從原料供應商審計,到進廠的原輔料檢驗,再到車間的配料復核,成品檢驗,要經過重重把關,可就是這幾道關口也沒有把住假藥流入市場,把一個有相當規模的企業送上了絕路。如果檢驗員能認真地進行每一項檢驗,對每一個指標都嚴格按照標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項目,應該能夠發現假原料。如果配料人員能發現此批原料與以往使用的不同,哪怕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好,也有可能避免假原料流入生產。我們是從事藥品生產的企業,要時刻繃緊質量這根弦,要有不放過任何細節的工作作風,差錯的發生可能是偶然的,但與我們平時的管理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不注重細節,問題遲早會顯現出來。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囑咐QA人員一定要多思考,多注意觀察生產質量管理中的細節,并要有一定的質疑能力。對QC人員要求一定要注意產品的性狀、鑒別的觀察,化驗員對分析數據一般都比較重視,對藥品的鑒別項重視不夠,認為我們就是生產此種藥品的,怎么可能是其他的藥品呢,但是不能保證差錯、混藥永遠不發生,會發生在哪個環節,如果最后檢驗把關的再沒發現,一批問題藥就有可能流入市場,對企業來說風險是巨大的。所以我作為質量管理人,經常是如履薄冰,絲毫不敢放松。多注重工作中的細節,會發現工作中原來隱藏著許多可以深究的東西,把簡單的工作做到專業就是不簡單,更何況我們離專業還有很大的差距。
細節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關注生活中的細節,發現工作中的細節,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細心人,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現在點滴的積累決定日后的成功。
黃愛玲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在讀《你在為誰工作》一書4、5章時,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最佳完成工作的時間是昨天”。
當一個工作目標擺在眼前,領導問你工作進展得如何時,回答 “我昨天已經全部做完了”,估計領導會滿意你的回答的,“很好,繼續!”可是問問自己,工作中能否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總會因為一些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讓自己變得特別忙碌,好像是一個救火隊員一樣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工作方面卻是沒有什么計劃,時間觀念不強,沒有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合理分配,合理安排。自動自發地去工作,自制自律地去工作。
記得自己剛工作時,也會把一些自己認為很細小的事情可以留到明天做,可恰恰是這個做法,差些耽誤了重要的工作。有一次在做一個材料的時候,開始定好后天上報,心想明天再做也不遲,于是就心安理得的下班回家了。結果第二天一早上班就接到電話來說情況有變,要馬上上報,于是趕緊準備,結果手忙腳亂可想而知,也影響了當天的其他工作。事后領導在六日管理中也對這件事進行了點評,沒有嚴厲的批評和責備,而是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并提出“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要求,讓人感到語重心長,卻又責任重大。
我們每個人大約要工作三十年左右,所以養成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合理地安排工作時間,這樣即可保證能夠有個不錯的業績,也可以讓自己工作得更加從容一些,而不是讓自己顧此失彼,忙時混亂一堆。
如果一個人把昨天的工作留到今天,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那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員工,當然其自身也不可能有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是一個比拼速度的時代,加快自己的工作進程,不要因為自己的延誤拖累整個部門的速度和進程。
如果你奉行“永遠走在別人前面,每天多做一點點,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并且付之于行動,你就有可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你的付出會為你贏得良好的聲譽,增加他人對你的需要和依賴,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出色。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際蘊含著深刻的職場生存道理!
楊軍
上一篇:迪沙集團2009年集團標兵事跡
下一篇:市委書記王培廷視察迪沙二期工程項目建設情況